数据驱动→数据赋能,怎样让“数据人”的工作更有价值?

随着数据对业务决策和产品应用的价值日益凸显, 其支撑工具的作用早已不言而喻, 但与此同时,与业务的渐行渐远、 逐步“沦为”支撑的现状也令“数据人”不安, 这让他们难以找到自身工作真正的价值所在。 因此,未来如何利用数据更好地赋能企业和消费者, 成为摆在我们面前共同的课题。 1 不甘仅仅作为“支撑”的数据人 很多做数据产品经理的同仁都会陷入这样一个“泥潭”:在日复一日数据可视化报表、数据接口服务类业务工作之后,却顿感与业务相行甚远,逐渐找不到自我工作的价值与成就,让“数据赋能”成为空谈。 在对数据化管理的追逐之中,互联网企业的业务往往在事前、事中、事后都需要数据的不断支持,“数据人”便容易因此在重复性的工作中疲于奔命,无法抽离与思考。 而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应用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依靠数据平台加工,当大量时间耗费在搭建大数据开发套件、数据资产平台、数据应用平台,更让其对于产品和运营等业务部门的“赋能”低于预期,因为其根本难以对发现业务问题、提升业务效能提供有效观点,沦为“支撑”也就顺理成章了。 2 数据赋能企业,理解客户需求 正可谓大数据正在延伸人类的思考宽度与广度,在足够数据的加持之下,管理者可以更好地得到客户反馈,洞察客户的真正需求,从而做到提升业绩。 越来越多的智能数据系统开始渗透在各个环节中,多维度的人物画像、更立体的消费模型,让目标人群的分割更加明晰,从而做到精准投放、创造经济效益。 而在整个过程之中,“数据人”可以通过对流量的预测、波动的监控,来及时发现问题、联系研发团队解决问题,来降低损失,并有可能发现更多将要暴露的问题。 与此同时,在如今同质化服务泛滥、用户信息过载的现状下,“数据人”还可以在创新业务的过程中,让竞对数据目标更聚焦,利用智能分析调整应对策略,基于人群精细化分层圈选的能力,凸显用户画像的价值。 3 消费者细化运营,实现品牌增长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如何帮助品牌与消费者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公司的数据解决方案需要同营销层面联系起来,让数据不仅仅赋能于企业内部日常工作,更助力企业向市场推出令消费者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最终实现提升用户体验和品牌粘性的目的。 通过智能标签系统洞察消费者需求,判断消费者与各个标签的关联程度,即让品牌找到营销机会、与消费者建立信任关系。 其中,用户体验是否得到优化这个维度尤为重要,基于数据对消费者的精细化运营,还能帮助品牌提升预测消费者需求的准确度。 因篇幅有限难以将这一主题详细阐述,仅抛砖引玉以期引发致力数据行业及岗位的同学们的更多思考。 数据科学这项多学科方法伴随大数据的发展,不仅仅成为商业决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应用的领域与范围也越来越大,拥有广阔的发展平台以及就业前景。 未来,数据分析就是互联网行业的风向标,就职业发展和就业来说,同学们需要先定位一个细分发展领域,并在此行业的细分领域之上叠加数据分析能力,刻意地保持练习与思考的意识,才能保有持久的职业竞争力。

那些留学找中介、秋招靠机构的同学们,后来怎么样了?

相较于DIY留学容易“两眼一抹黑”, 不少同学会选择留学中介提高申请效率, 在有限的宝贵时间内,匹配适合自己的大学。 而好不容易大学毕业了, 求职找工作还需要机构帮忙吗? 毕竟网上随便一搜就会发现, “坑”比大家想象的还要多…… 这样的机构千万不能选! 都说留学生求职不易——回国就业吧,在信息差和时间差的双重作用下,留学生并不一定有国内学生“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加之国外毕业时间和国内校招时间“完美”错开,往往人还没回到国内,大部分校招的申请就已经结束了。 海外就业吧,则要面临同英语母语国家学生共同竞争的压力,还有生活和职场文化的差异,就算技术过硬,美国企业所看重的职场软实力方面却一直是中国留学生普遍的短板,难以在短时间内靠自己的力量有效弥补。 可即使动心于专业机构的加持,一看到那么多前辈的“避坑指南”,真是心都累了…… × 机构规模过大或过小都不能选 × 价格太高或太低的也不能选 × 产品/业务类型单一的不靠谱 × 成立时间过短的容易“跑路” 我靠机构走进“梦中情厂” 听了这位学姐的心路历程,你也许会对“求职机构”到底能做什么有了一个细致的了解: 美本美硕学BA的我,学校排名啥的这些硬件都很不错,还有过一段大厂实习,于是信誓旦旦加入了秋招大军,没想到,直接来了一套“全聚德”…… 当时的我立即自我分析起失败的原因:我的目标岗位是商业分析师,但实习经历与这个岗位不符;没什么过硬的人脉帮忙推荐,手头的信息比较少;对于接下来到底如何准备春招,其实心里也是没谱的。 所以没有过多犹豫,我选择了一家学长推荐的求职机构签约了,记得当时室友还对此行为嗤之以鼻,我倒是坦然,又不是花钱“买”工作,找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说到底是为了提升自己,有什么可丢人的?? 接下来,便开始了我和机构团队共同“打怪”的故事~ 关于职业规划,我和老师前后聊了2、3次,老师对于我的短板直言不讳,我自己也认同,除了我之前想到的需要补充一段实习经历以外,老师还提出了我对于岗位理解的浅显,需要在逻辑和深度上同时补习,这样才能和面试官交流时做到言之有物。 而规划老师的专业和耐心也是最开始让我产生信赖的原因。虽说当我看到这份课表时,顿感“oh no!没时间玩儿了”……(其实对于我这种容易懒散的人,有个“狂轰滥炸”般催我进步的老师在身边,还是很有用的。) 后来,我开始根据老师为我匹配的内推岗位投实习,还算顺利,几场面试后,就拿到了还算满意的offer,虽然也没想着能转全职,但我的目的就是为了丰富经验嘛,也就顺理成章开始了实习生活。 再后来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全职面试前的辅导,机构请到的是真正在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导师,无论是对题目的讲解,还是面试时可能会讨论的问题,真的都特别精准,让我短时间内对于岗位和行业的理解直接提高了一大截。 当然,找机构绝不意味着自己不用努力了,执行力绝对是能否拿offer的关键,机构为你准备得再充分,也要花时间花心思去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最后的求职结果我个人是十分满意的,而对于究竟要不要找机构还是因人而异:首先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知,然后有针对性地寻求帮助,再加上坚定的信心,相信我们都能有一个灿烂的未来呀~~

是我孤陋寡闻了…数据分析适用的职业竟然这么多?!

近年来,当数据分析像编程一样, 愈发成为从业者的一种必备技能, 其应用的领域与范围也越来越大。 数据科学这项多学科方法伴随大数据的发展, 正在成为商业决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数据分析类岗位的大致方向 一般就互联网行业而言,所从事的数据岗位一般分为数据/商业分析、数据挖掘、数据产品、数据工程四个方向: · 数据/商业分析师 主要从事收集、处理和执行统计数据,将大型数据集转化并处理成可用的形式,从而帮助决策过程,为组织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数据分析、运营岗位也是大部分人开启职业生涯的第一岗位,对新人入门比较友好。其管理岗位包括数据运营经理/总监、数据分析经理等,相对应的能力是能建立指标体系;也可以考虑向数据挖掘工程师等分支发展。 · 数据挖掘工程师 数据挖掘工程师除了要掌握算法,同样需要强大的编程能力及工程实践经验,尤其在特征选取方面,需要对业务拥有深刻洞察。 除了互联网行业,数据挖掘在金融、电商等业务领域同样拥有重要地位。数据挖掘工程师可向算法专家、深度学习专家发展,当然其理论及业务要求也会更高。 · 数据产品经理 无论是基于强数据分析能力来优化产品,还是做数据相关产品的规划,数据产品经理都可谓一专多能的典型。 目前这一岗位还处于新兴阶段,岗位缺口也比较大,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以沟通能力、项目管理能力为突破口进行尝试。 · 数据工程师 选择走数据工程路线,主要负责准备、处理、管理收集和存储数据,将数据从一个系统连接到另一个系统,用于分析或操作用途。 相较来说,数据工程更偏底层技术,也是不少传统的数据库从业者可以考虑的发展方向。 数据技能的更多应用场景 除了上述提到的更偏向于互联网行业的数据类岗位,数据架构师、机器学习工程师、数据统计学家、数据科学家、商业智能开发人员等,都是目前备受瞩目和欢迎的数据科学职业道路。 据美国劳工统计局2020-2030就业预测数据显示,数据科学职业正在呈现出非常高的增长率,尽管在总劳动力中所占的份额较小,但未来的增长势头不容小觑。 麦肯锡《大数据行业报告》也指出,未来6年,全球商业分析人才缺口将达150万,目前商业/数据分析师起薪平均达7万美金,数据科学家的平均年薪更是可达11万美金,拥有广阔的技术发展平台以及就业前景,并将继续塑造和影响企业和组织的运作方式。

谁被裁竟由“算法”决定?没关系,只要我不慌,慌的就是别人

裁员风波仍在席卷ing…… 据传FB年底前将裁掉几百名美国外包员工, 而这只是“未来情况的一个伏笔”, 哪些员工被裁竟是由“算法”决定? “已经没有我们的空间了, 因为他们正在缩减一切。”一位知情人士说。 01又一波裁员潮席卷而来 据报道,由于Facebook开始将更多人工审核工作转向新加坡劳务外包市场,隶属于埃森哲、负责为Facebook进行内容审核的几百名美国劳务外包员工将在今年年底失去工作。 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约有600名埃森哲员工在Facebook项目上工作,预计到今年年底将有约400人失业。知情人士还表示,已有超过65人失业,另有145人预计将于下周被告知失去工作。 “他们否认这是裁员,但这就是,”一名员工说。他解释说,埃森哲的说法是在Facebook项目上工作的员工被“调换”或“淘汰”,完全是为避免使用“失业”一词。 在过去几个月里,马克·扎克伯格和Facebook其他高管相继谈到营收增长放缓,要求员工适应新形势,宣传“加大工作力度”、严格业绩考核,以及减少运营资源的好处。这导致Facebook高薪全职员工都面临大规模裁员。 埃森哲并未告知员工失业的确切原因,埃森哲一名发言人表示,“裁员消息是不准确的”,而且“我们不会使用算法随机挑选被裁人员”。Facebook代表也拒绝置评。 02谁被裁由算法随机决定? 在本月召开的一次视频会议上,埃森哲人力资源代表解释说,“一种算法”会帮助决定哪些项目将被“缩减”,与会者称这完全是“照稿子念”。 在另一场会议上,65名Facebook合同工被告知他们将失去工作,会上称这是算法来定的。今年7月份,在奥斯汀为Facebook工作的埃森哲员工突然发现自己受到更严格的业绩考核和工作监督,随后有一批人被裁。 从今年5月份开始,上班迟到仅仅几分钟或被系统记录到不工作时间持续三分钟的劳务外包员工发现自己被列入绩效改进计划。在科技行业,被列入绩效改进计划就是失业的前奏。 虽然埃森哲人力资源代表在其中一次视频会议上表示,他们将帮助失业员工找到“匹配”的新职位,但大多数员工没有得到任何帮助。因为可提供的工作本来就很少,而且Facebook基本上也没有什么职位空缺。 也有少数被裁员工通过埃森哲获得另一个工作岗位。即便报酬更低,他们也无法拒绝,否则就会被认定为主动辞职,很难拿到失业救济金。 03只要我不慌,慌的就是别人 当裁员以自己无法左右的形式来临,我们除了“体面离开”,还需要在开启下一段职业生涯前,重新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职业规划,争取就此展开一段更适合自己的全新职场生涯: √ 掌握的技能单一?现在学还不晚! 不如利用这段时间丰富自己的“技能包”,在雇主们发布的岗位要求中弥补短板,这也许是最有效的“逼迫”自己进步的方式了。 √ 为赚钱而赚钱?明确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既然已经在职场摸爬滚打多年,也不必因为“一朝被裁”而看低自己,你的身上一定拥有可挖掘的、无法被他人替代的优势之处。停下曾经不愿或无法停下的脚步,去看到自己身上最闪亮的地方吧~

Meta推特苹果齐发力,这些行业新动态你不得不关注

即使裁员风波正在不可避免地冲击着科技业, 但一众巨头仍在以各自的方式, 谋求更长远、可持续的利益与发展。 Meta成立新团队、推特推出新功能, 苹果2022秋季产品发布会也即将揭开面纱, 希望一系列新动态可以为行业带来新的气象。 Meta新团队发力付费功能 北京时间9月1日早间消息,据报道,Facebook母公司Meta上周发给员工的一封内部邮件显示,Meta正在成立一支产品团队,为Facebook、Instagram和WhatsApp等应用探索和开发“可能的付费功能”。 这是Meta首次认真尝试在主要的社交媒体应用中开发付费功能,这三款应用的用户数都达到数十亿。这个名为“新商业化体验”的团队将由Meta此前的研究负责人普拉蒂迪·雷乔杜里(Pratiti Raychoudhury)带领。 他说:“我们确实看到了机会,去开发人们愿意为之付费的新类型的产品、功能和体验。” 目前,Meta的收入几乎全部来自广告,但Meta旗下的社交媒体应用已经提供了少量的付费功能。此前,向用户收费一直不是这家社交媒体巨头优先考虑的事项。但如今Meta认为,从长远来看付费功能会成为业务中更有意义的一部分。 过去几个月,社交媒体应用正纷纷探索如何向用户收费。TikTok今年早些时候开始测试付费订阅,Twitter已经提供付费的Super Follows功能,而Discord的收入几乎全部来自Nitro付费订阅服务。此外,Telegram和Snapchat今年都增加了新的付费套餐,用于解锁额外的功能,Snapchat的付费套餐在上线初期表现良好。 推特在全球推出“圈子”功能 Twitter正在全球范围内推出其“圈子”功能,它可以让你向一组选定的人发布推文。该公司于5月开始测试这项类似于Instagram“亲密朋友”的功能,现在它将向所有用户开放。 用户最多可以将150人加入他们的圈子,圈子里的人在推文下会看到一个特殊的绿色徽章,表明该帖子只对该群体开放,而不是用户的公共时间线。 用户可以选择谁在他的Twitter圈子里,只有用户添加的人可以查看、回复用户在圈子里分享的推文并与之互动。 这次推出后,用户可以选择将推文发布到他们的公共时间线、他们的圈子或他们所属的社区。 上周,Twitter还修改了它的音频标签,包括200多万个带有现场空间的播客;重新设计将为体育、新闻、电影和音乐等不同主题引入个性化的”站”,这些站将提供录制的播客和现场音频会话。 苹果秋季发布会令人期待 据报道,9月7日,苹果公司将会在加州库比蒂诺的总部举办一个新品发布会。外界预计苹果将按照2012年以来的惯例,在这次发布会上推出全新系列的iPhone手机。 这场发布会将是苹果在2019年疫情之后第一次举办面对面的新手机发布仪式。苹果今年秋季发布会的主题词是“Far out”,意思是“遥远的、脱离常规的、新颖的”。这可能指的是苹果将推出的一些新功能,其中包括夜间星空摄影。 苹果预计将发布四款新手机,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命名规范,这些新手机将是iPhone 14系列;此外,苹果还预计将推出Apple Watch的第八代升级产品、iOS 16、新版本的“Mac Pro”高性能电脑等。 目前,果粉和媒体已经开始高度关注和期盼。 希望这些来自科技巨头们的新动向,能扫除一些由经济下行和减员增效带来的消极与阴霾,用始终更新迭代的科技力量为行业注入一针强心剂。

高龄被裁,我还有资格重新出发吗?

十年互联网、一朝被裁员, 30+ 35+的职场人似乎面对着比应届生更严峻的形势。 没有做到管理层、多年来停滞不前, 人际关系不够广、没有拿得出手的成就…… 成为比年龄更难以逾越的谋求下一份工作的障碍。 裁员到自己头上,能做些什么? 在经济下行的大形势中,又刚好处于震荡较为明显的行业,那么裁员往往并不是自己能够左右的事情。如果裁员真的发生在了自己身上,我们又该怎样“体面离开”呢? 图源:知乎 √ 就遣散费等事宜与公司协商 明确自己的离职日期、保险缴纳截止日期,是否还有带薪休假,询问清楚自己的工作交接安排和遣散费情况,不要害怕提出质疑,不急于签署任何协议,保护好自己应有的权益。 √ 保持专业作风和良好心态 被裁的滋味一定不会那么舒服,但即使是在离职办理期间,我们仍应保持一个职场人的专业作风,不为他人制造消极情绪和因素。那些“不悔当初”只会让自己陷入更深的沮丧,相反,这个时候,更应该回忆自己在这段职场经历中的成果和收获。 √ 为同事、领导留下积极印象 保存曾经同仁们的联系方式,向曾帮助过自己的领导同事致谢。摆脸色加抱怨一定不是什么好选择,而一份体面而豁达的态度,也许会缓解正在担心自己也被裁掉的同事的内心焦虑,同时带给他人自己仍将继续努力奋斗的正面反馈。 收拾心情,而后重新出发 首先,你可能需要梳理一下自己过往的职场经历,正视如今被裁员的客观与主观原因,用久违的空闲时间,为多年来的职场生涯做一个总结。 在这个反思的过程中,总结每段工作经历是否有学习、有产出?是否出现过消极的工作态度?这个行业/岗位是否真的合适自己……在一系列的自我反问中,明确自身存在的问题。 接下来,在开启下一段职业生涯前,需要重新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职业规划。 √ 掌握的技能单一?现在学还不晚! 如果你年近30还在重复大量基础工作,曾安于那个稳定舒适的环境,那么很有可能是你所掌握的技能太过单一; 随着技术更新换代,而你还抵触学习,拒绝吸纳新鲜的观念,那么被淘汰一定是注定的事情。 不如利用这段时间丰富自己的“技能包”,在雇主们发布的岗位要求中弥补短板,这也许是最有效的“逼迫”自己进步的方式了。 √ 为赚钱而赚钱?明确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既然已经在职场摸爬滚打多年,也不必因为“一朝被裁”而看低自己,你的身上一定拥有可挖掘的、无法被他人替代的优势之处,只是不知你是否意识到、或者是否发掘得足够深。 不妨约老友或曾经的同事领导聊一聊,听听他人眼中的自己,在与行业同仁的交际中寻找可能的新机会,停下曾经不愿或无法停下的脚步,看到自己身上最闪亮的地方。 然后重整旗鼓,从“新”出发吧!!

还以为留学党都是富二代?看家境普通的他们怎样逆袭

曾几何时,人们对于留学党的印象还停留在: 超跑代步, 日夜爬梯, 非富即贵, 然而现实情况真的如此么?出身工薪阶层的家庭,就无法逾越与“富二代”同学交流的鸿沟? 大多数留学生,还是出身普通家庭 首先不可否认,高知高产家庭会更愿意将孩子送出国,也相对更有实力供孩子低龄出国,以谋求更长远的发展。但根据《2021中国留学生白皮书》连续7年的留学群体数据显示,普通家庭才是留学主体,42%留学生的父母都是普通员工: 而知乎上类似这样的提问,也反映了不少同学对于家庭经济状况以及是否决定留学的担忧,他们仍然担心在家庭无法给予更多帮助的前提下,自己能否顺利完成学业,甚至担心身边的同学们如果是一水的“官二代”“富二代”,自己又将如何与他们相处?是否会因此产生自卑的心理? 图源:知乎 家境平平,但完全可以逆袭! 那么,那么多普通家庭的孩子是如何实现自己的留学梦,不仅圆满完成学业,还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的呢? · 申请奖学金 在申请前充分熟悉目标学校的奖学金要求,主动提出申请,争取更大的机会,将申请所需材料做细做足。这也是不少成绩优异的同学会选择的减轻家庭经济压力的方法。 · 半工半读 如果自己在学术上没有那么出色,可以选择在出国前先工作一段时间、或是申请留学贷款,或者选择在留学期间,合法地进行勤工俭学,在赚取一部分学费的同学,积累异国的工作经验。 在这其中说不定还可以积攒人脉,或是在校内从事学生服务类兼职的过程中,加深与同学、老师之间的联系。 · 更多选择 其他的“省钱小技巧”还包括:努力学习,争取尽早毕业;自己做饭,减少在外就餐的花销;穷游旅行,体味不一样的原生态…… 实际上,家庭情况的好坏并不是决定你是否要留学、是否能留学的决定性因素,如若这个想法足够坚定,任何状况都不能成为阻碍它的理由。 关键仍在于你为什么想要留学、留学有可能为你带来什么,而值得与否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才有资格讲述。 每个留学生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但始终毋庸置疑的是,任何一段努力奋斗的青春都值得被赞美、被尊重。

HR终极反问:你有问题问我吗?回答“没有”可就亏了!

绝大多数HR或面试官在面试尾声时, 都会抛出这样一句:你有没有什么问题想要问? 这下不少同学可犹豫坏了, 问了呢,担心对方觉得自己“事儿多”, 不问呢,又显得自己对这个职位兴趣不高, 那么如何高质量回答这个“终极提问”呢? 回答“没有”,就不会留下他了 近日杨天真在节目《令人心动的offer》中的这一席话引起了大家的热议: 尽管有网友认为这样略显武断,但不得不说,这个“你有什么想问我的吗”的问题绝不仅仅是HR出于尊重或走个流程、随口一问,而是希望利用这个反问的机会,了解求职者对这份工作最看重的点,并从侧面考察其反应速度、性格特点,从而作出这名求职者与企业及岗位的契合程度的判断。 这些雷,不要踩 01 千万别回答“没有” 如果回答“没有”,可能会被认为是临场反应能力不够,所以干脆逃避这一问题;或是表达自己对这个岗位没什么兴趣,根本不打算深入了解。 02 不要问面试官回答不了的问题 你面对的面试官也许是HR,也许是部门主管或是大boss,那么你的提问也要相应进行调整。 例如向HR提问本行业未来五年的变化趋势及本公司准备应对的战略,那一定是不妥当的,一定要避免这种尴尬局面的发生。 03 太高或太低的问题都不要问 关于行业变迁、世界局势等太高深的问题,面试官并没有那么多时间与你探讨,还会给人不接地气、好高骛远的感觉; 而在公司官网等渠道可以轻易了解的公司架构、部门组成等“低级”问题也不能问,这分明在摆明自己对公司没有了解、没有提前做功课。 04 问题太多也不行 当然,也不能问题一个接着一个,耽误面试官太多时间,将问题控制在3个以内,并尽量简洁描述,毕竟也许后面的应聘者正在等待。 而连续的提问也会给人对这个岗位兴趣过强的感觉,过于push的态度也会令面试官不那么舒服。 高质量反问,试着这样说 就大方向来说,提问公司对于新晋员工的培训计划、公司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方向、自己所在团队的人员组成及分工、公司吸引优秀人才的具体措施等,都是可以考虑的选项; 也可以就如果自己入职,主要的工作内容及职责、考核标准、晋升成长等问题,向未来的主管或经理进行深入了解。 例如: · 请问你们有什么样的团队活动? 多久一次? 你们有什么样的团队文化? · 如果我加入这个团队,我的直接责任是什么? 您认为我能短时间做出什么贡献? · 您所看到的将该职位做的很出色的员工拥有什么样的特质? · 对于新员工的持续成长,公司有怎样的举措? · 如今的您会如何评价公司?与同行业其他竞争者相比,贵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无论提出怎样的反问,其底层逻辑是尝试将自己与这个空缺岗位进行深度匹配,在这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中,不断评估这个匹配程度究竟几何。 尽量在入职前,将公司所面临的挑战、自己将负责的工作及薪资待遇等情况了解清楚,找到一份有热爱、也有钱赚的满意工作~

谷歌COVID爆发、苹果新令遭员工抨击,重返办公室还是正确选择吗?

重返办公室的谷歌员工, 每周都会在邮箱收到COVID感染通知, 这令他们倍感沮丧; 苹果要求员工每周在办公室工作3天, 新领仅发布几点就遭猛烈抨击, 这些摩擦正在令美国科技圈焦虑蔓延…… 感染频发的邮件,令人挫败 Google员工现在会定期收到来自管理层关于COVID-1感染的通知,这导致一些员工对该公司做出的重返办公室办公的决定产生了质疑。 一些不愿透露姓名的员工在接受CNBC采访时表示,自从他们被要求返回办公室后,感染通知就定期出现在他们的邮箱里。员工们对此感到挫败。 据了解,Google从4月份开始要求大多数员工每周至少有三天回到实体办公室。自那时起,员工们对这一要求进行了反驳,因为他们在家里高效工作了这么久,而公司却享受了15年来的一些最快的收入增长。 Google已经为全职员工提供了申请永久远程工作的选项,但目前还不清楚有多少工人获得了批准。 据悉,这家科技巨头位于加州威尼斯的Silicon Beach园区已记录了145例感染,而该公司的大型Playa Vista园区则记录了135例。 去年12月,Google告诉员工他们必须遵守疫苗政策,否则他们将面临减薪并失去工作。但一些Google员工至今仍在要求该公司放弃疫苗要求,他们认为在员工完全接种疫苗的办公室里COVID-19的爆发还是不断发生。 对工作模式的态度,正在分化 近期苹果宣布,从9月份开始,员工每周需要在办公室工作3天,但仅仅几天时间后,苹果员工就对这项要求展开了猛烈抨击。 一个自称AppleTogether的组织周一警告称,不应该遵从“高级管理层的统一指令”。一个倡导苹果员工远程办公的Slack频道已经吸引了1万名成员。 作为硅谷科技行业的领头羊,苹果这一举措令科技行业员工越来越担心,他们自己的公司是否会效仿。 在疫情爆发时,科技巨头迅速要求员工居家办公,但在“召回”员工时显得不是那么果断,因为担心这可能会引发顶尖人才的流失。 与此同时,近期美国劳动力市场的紧张推高了对热门技术类职位的需求,这也令一些员工感到鼓舞。 数据分析机构Morning Consulting的数据显示,到2022年,美国约有一半的技术类职位是完全远程办公的,大多数人对于全面回归办公室没有兴趣。 这些摩擦导致硅谷科技公司对未来工作模式的看法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库克坚持认为团队协作最好是面对面进行的,公司的文化和创新优势将随着远程办公和员工之间的距离拉远而萎缩。 开放、包容、适应,顺势而为 根据招聘平台ZipRecruiter的数据,允许完全远程办公的科技行业职位比例已经从2019年的12%大幅上升至2022年到目前为止的39%。 但无论如何,硅谷的一些技术高管似乎准备继续推进重返办公室计划。管理者对于实体办公室的信念是持久的,甚至还在不断加深,尤其是在科技公司中。 房地产管理集团世邦魏理仕表示:“软件、硬件和社交媒体公司的新租约引领了科技行业办公室租赁的反弹。”与2021年相比,旧金山湾区科技公司租用的写字楼总数增加了31%,“大型租户”甚至寻求拥有整栋建筑。 虽然,在疫情爆发近三年后的今天,似乎谁也不曾料到“重新返回办公室办公”成为了一场艰难的战斗。但就我们这些准职场人而言,始终应该保有的是对工作场景变化的适应,和对各式工作模式的开放态度,修炼内功,以应对瞬息万变的世界。

毕业即失业? 后疫情时代,留学生身份解决方案大盘点!

重磅讲座来袭! 毕业即失业? 后疫情时代,留学生身份解决方案大盘点! 一解毕业生及准毕业生的燃眉之急 为同学们带来全新的求职及身份思路 【主讲人介绍】 Emily Wang · 美国借贷中心投资人关系部总监 · 全面负责区域中心客户关系开拓,维护和管理,参与和支持美国地区市场推广和宣传 · 数年来精研EB5,具有丰富的移民知识和客户服务管理经验 【讲座时间】 美西时间 9月2日 晚6:00 国内时间 9月3日 早9:00 官宣:今年再无第二轮H-1B抽签 美东时间8月23日上午,美国移民局发布消息称其已收到足够数量的H-1B注册申请,这意味着大家苦苦等待的“海底捞”连机会也没有了,这个消息还是让没抽中的同学们大失所望。 H-1B的中签率逐年走低,今年移民局从483,927份申请中抽取了127,600份,中签率仅为26.37%。中签率骤减的主要原因目前推测是Fraud增多,一人提交多份申请的情况看似并没有得到改善。 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数据,学成即回国的留学生占比已高达80%。 那么如今,H-1B的情况已成定局,没有抽上的同学如何继续以合法身份留美?对于致力在美就业的准毕业生来说,该考虑哪些备选计划? 掌握主动,方法还有很多 此次讲座我们邀请到的主讲人Emily Wang,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法学院。在加入ALC之前,曾在美国EB5行业和大型上市房地产公司工作多年,为商业地产融资数亿元,创造了数量庞大的就业机会。 此外,Emily也有在全球知名银行信贷部门的工作经验,对于美国信贷和商业地产投资等业务有着深入的理解和出色的执行能力。 在此次讲座中,她将针对后疫情时代的变化及特点,为我们带来留学生身份解决的全新方案,帮助同学们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一招破解“毕业即失业”的魔咒,感兴趣的同学现在就可以扫码预约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