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缩招75%博士、F-1签取消二硕,留美求职已进入“前置时代”

最近,美国留学圈接连传来两条重磅消息,犹如两记警钟,敲醒了许多仍抱着以学代工幻想的留学生:

🎓 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宣布:未来两年博士招生名额大幅缩减——科学类砍75%,人文艺术类减60%,社科类缩50%-70%,部分系所(如德语系)甚至直接“零录取”。

🛂 美国国土安全部发布F-1签证新规:取消“身份有效期”制度,改为固定停留期,并严禁已获硕士学位的申请人再读同级或更低学位

这两件事看似不相关,实则共同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
留学生的“学术缓冲期”正在消失,求职规划必须从“入学第一天”开始。

博士缩招:学术路径不再是万能通道

哈佛此次大规模缩减博士招生,并非个例,斯坦福、哥大、耶鲁等名校也在同步收紧博士名额,原因很现实:

👉联邦科研经费被冻结,实验室没钱养博士生;

👉运营成本上升,预算缺口扩大

👉讲师、辅导员岗位被裁,教学支持体系弱化。

这意味着什么?

👉博士名额减少,竞争更激烈;

👉学术岗位萎缩,博士毕业生就业更难;

👉学术路径正在从“扩张期”进入“精算期”。

如果你还抱着“读个博士稳进学术界”的想法,是时候重新评估了。

F-1新政:不能再靠“二硕”拖时间了

美国国土安全部近期发布的RIN 1653-AA95法规,彻底改变了F-1签证的游戏规则:

取消“身份有效期”,改为固定停留期限;

禁止“降级”或“平级”读学位(比如已有硕士,不能再读第二个硕士);

严控转学、Grace Period使用

这意味着:

你不能再靠读二硕来延长在美时间、积累实习、拼H-1B抽签;

第一次硕士的选择,几乎决定了你在美的职业起点;

时间窗口更紧,求职必须“早启动、早准备”。

新的生存法则:入学即求职

哈佛的“收缩”与F-1的“收紧”,都不是偶然,政策的收紧,其实是在倒逼我们更早地面对现实、更清醒地规划路径,在这样的背景下,留学生该如何应对?

1. 重新评估“读博”价值

如果你原本计划读博,请务必问自己:导师是否有稳定的资金?项目是否有明确的就业出口?你是否能接受5-6年投入后仍面临学术岗位稀缺的现实?不要为了“留美”而读博,也不要为了“光环”而忽视现实。

2. 第一次硕士就要选对方向

既然不能再靠二硕“续命”,那么选校选专业时就要考虑就业前景,比如STEM专业更易获得OPT延期;了解学校往届毕业生去了哪些公司?专业课程设置是否贴近行业需求?

3. 灵活规划路径,尽早开启求职准备

入学即视自己为“准职场人”,第一学期就开始投简历、参加秋招、积累人脉,不要等到毕业前才慌慌张张找工作,时间不等人,实习是试错成本最低的职场体验,很多全职offer源于实习转正,在每个寒暑假尽量落实一份实习项目。